本文章转载自:青年文摘2017年第6期第14页
作者:慕荣

小学三年级以后,我就一直是一名好学生了。在十多年前的中国,唯成绩论比现在吃香,简直可以“一白遮三丑”。所以,我有时也在想,好成绩使我考上了重点大学,拥有月薪上万的工作,成为亲戚家长们称羡的焦点,仿佛舞台的聚光灯都打在我身上,感到虚荣的满足。可是,突然学习好不是我脑子开窍,而是因为一场期末考试。
此前,我跟大多数傻乎乎的同龄人一样,攒一两块零花钱偷偷买零食,书本上贴满了“还珠格格”的明星贴片。对考试没有多么深刻的记忆,成绩中等偏上,学习谈不上多么用功。那场期末考试,我排名第15位。要知道身在一个80人的庞大班级里,这个成绩使我自我感觉良好也是说得过去的。放学后,我向妈妈汇报成绩,她的反应却泼了我一盆冷水:“考成这样还高兴呢?”语气很硬,像房檐下还未消融的冰凌子。
15年后我仍然可以清晰再现当时的场景:北方冬天刚刚擦黑的傍晚,妈妈在前面走着,不牵着我的手,没有跟我多讲一句话。县城的街道坑坑洼洼,我跟在她的背影后亦步亦趋,踉踉跄跄。隐约中,我明白这是一场沉默的惩罚。我内心委屈,也无人倾诉,只是暗下决心:下次考第一就不会被妈妈讨厌了吧。
有人说,中国的学校教育有利于女生,她们比男孩子更有耐心,肯长时间坐在书桌前反复背诵练习。其实,我们的耐心大多是父母的意志所迫,女生只是更不敢反抗父母吧。成绩是我取悦母亲的资本,就像《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》,我活在如果不努力、不优秀,就不值得被爱的恐惧中。

妈妈出生于普通农家,兄弟姐妹六个,她靠着勤奋好学,考上师范学校,毕业后端上了人民教师的铁饭碗。我出生那年,妈妈也才21岁。身世背景加上年轻气盛,使她养成了不服输的要强个性,就连跟我爸吵架都要争个上风。她就像自己教的数学,充满了几何的棱角分明和线条的理性直接。她用毛笔题字“拼搏”,贴在我的卧室床头,白纸黑墨,没有装裱,赫然可见。中学宿舍卧谈会时,大家聊起父母唤自己的小名。有人叫宝贝,有人叫丫头,我当时很紧张,担心被人问到,因为我从未被这样亲昵地叫唤过。妈妈总是直呼我的名字,带着或质询,或生气,或冷淡,或无感情的语气。多年后,我对着蹒跚走路的小表妹一遍遍地叫着“妞妞,妞妞”,咀嚼着那错过的宠溺。
中考第一场是语文,我的优势科目,然而劣质钢笔出墨太多,卷面有点脏。我一出考场就冲着妈妈哭哭啼啼,想借客观原因事先为自己也许不理想的成绩找台阶。妈妈试了试钢笔,柔声安慰说:“不严重的,别哭了,还有接下来的考试呢。”那两天我被“伺候”得很周到,场场车接车送、顿顿营养美味。
考完最后一门,窗外雨过天晴,街道上的合欢树被夏雨洗刷,一片新绿盎然,粉色绒绒的合欢花在枝头摇曳,空气清清爽爽,人也跟着舒畅极了。走出校门,到处都是迎接考生的家长们,我朝妈妈前几次接送我时站立的地方走去。可是,妈妈不在那里。我东张西望、左顾右盼,还是没有看见。半个小时后,我决定回家等她。
谁知道妈妈就在家里,见我回来,一句话也不说,继续埋头擦着厨房的泥垢。我感到莫名其妙,下午送我进考场时还眉眼和善,现在这是怎么了?我气不过,问:“别人的爸妈都来接,你怎么不来?”她突然挥起手中的铲刀,冲我喊:“你给我出去,考个试,什么钢笔水多了少了,就你毛病多!要不是害怕下面几场考试,头天中午就想教训你了。”
我待在原地,才知道她暴怒竟然是因为我前一天撒的小脾气。原来,除了冷暴力,妈妈还擅长“秋后算账”,她愤怒的脸庞上,低垂的三角眼斜斜瞪着我,嘴角紧抿,仿佛下一刻忍不住就要蹦出更伤人的话语。我霎时觉得自己像一只垃圾袋,用完便被人捏着鼻子丢到远处。
我觉得妈妈更陌生了,我不知道怎样做才能得到她的爱。以前我以为,只要用功学习,她就会喜欢我。虽然妈妈会在我做错题时头爆栗子,可每日陪我灯下温书,她身上的气息使我安心。现在,我不敢撒娇、不敢耍小性子,除了做好学生,我还要当个乖孩子,令行禁止、不越雷池一步。其实,我哪知道雷池的边缘在哪里呢?只是模糊认定了一条规矩——听话、不要吵闹、不表现真实情绪。
渐渐地,我便得心应手,口中说的不是我心中想的,心中想的不在我面上流露。心理咨询协会的一位辅导员是我的知心大姐,她坦言接触我时,“看似亲切,但不知道实际在想什么”。我想我是伪装太久,面具连着血肉长了。

因为成绩优异,我考上了省重点高中。那是我真正以一个居住者而非观光者的身份进入这座城市。陌生的省城繁华、热闹、人声鼎沸,我充满好奇,也自信能快速适应它,坚信未来充满无数的可能性。新生报到时,妈妈的一位老同学招待我们,她看着我,对妈妈说:“这孩子一看就不是城里人,不过没事儿,以后多跟同学玩,就会穿衣打扮了。” 那时,我的衣服都是妈妈在搭着遮阳布的路摊上买的,脸上擦着2块钱的郁美净,身高不足1.6米,体重却将近60公斤。与省城的女生相比,我的确是煞风景的存在。可是,这位阿姨的“善意”提醒使我无地自容,我希望妈妈帮我解围,哪怕嘴硬逞强,顶回一句:“可我闺女上的是这里的尖子班,她们谁知道是不是走后门才考上的呢。”
可妈妈似乎忽略了身为当事人的我的心情,只是尴尬地笑了一下。是的,就是那种被人戳中事实的干笑。原来,我成绩优秀、性格乖顺,都胜不过阿姨的一句“土气”。
欢乐的记忆很难深刻,唯有羞耻永记心间。长大后我自食其力,箱包鞋饰化妆品,一律买专柜品牌,我用一身行头为自己加持。即便我认为UGG笨重而丑陋,但依然愿意穿着它出门,因为这是我抵抗外界评价的最正确选项。
从三年级起,我为迎合妈妈,努力把自己镶嵌成她理想的模板。外人眼中的我,工作光鲜、举止得体,像励志鸡汤文的主人公。
我为了她用功学习,虽然我因此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。我为了她乖巧懂事,虽然这使我获得了“宜室宜家”的夸赞。我为了她讲究仪容,虽然我也从中获利不少。我懂得妈妈的出发点是好的,也发现如今这个结果还不错。可是,一路走来,促使我更美更好的原驱动力不是妈妈的爱,而是她的冷暴力、“秋后算账”和尴尬的笑。
成绩、工作、性格于我,就是一套时刻披挂的铠甲,它们冰冷沉重,我却没有胆量卸下,以肉身拥抱世界。我患得患失、自相矛盾,有着双重人格。既渴望无条件的爱,又不习惯亲密接触。我虽拥有能袒露心扉的爱人,又顾忌太多的真情流露把对方吓跑。

后来,我学习心理咨询,读了很多书,渐渐接纳了自己,懂得怎样表达情绪。我知道原生家庭的基因在我的生命里扎根蔓延,一辈子都无法剔除。
家更伤人,是因为我们在乎。我希望将来自己的宝贝不再感受这些恐惧,我希望用彼此相通的爱的语言,构筑温暖的家。所以我跟自己达成和解,不再当一个渴求爱和承认的巨婴,不再拼命地迎合或徒劳地对抗,我选择了接纳和沟通。也许我也会用爱的名义要求下一代,教育他(或者她)学知识、懂礼数,但绝不再简单粗暴地打骂、忽视孩子的感受。
而妈妈退休赋闲后,养花跳舞,性格也和善了很多。前不久她去桂林旅游,寄来一箱特产。我在微信上发给她一个笑脸,她打字“看到你高兴,我也笑了”。这句话真肉麻,可我喜欢得不得了。
⊙文章版权归《三联生活周刊》所有。